当“宇宙冷源”装进工业空调,当干细胞外泌体成为肝衰竭患者的新希望,当AI代替人类接管农场,当氢能成为“空中的士”的动力源——这些颇具想象力的新技术,正通过一场举办了14年的品牌赛事链接未来。
在昨天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(简称“国赛”)上海赛区选拔赛上,58家企业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新质赛道同台竞技。其中,12家初创组企业均成立于2024年以后,最大的不过“一岁半”,最小的才“4个月”。透过这些“一岁公司”,本届大赛精准发力“早小硬”的风向标清晰可见。
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言挺介绍,与国赛同步举办的“创·在上海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(简称“市赛”)首次对参赛企业设置“年龄门槛”,仅允许不超过8岁,即2017年之后成立的企业报名,进一步向兼具创新性与市场潜力的早期项目倾斜。
年轻企业玩转未来技术
此次参赛团队清一色带着“年轻”标签,这不仅体现在初创组,相当比例的成长组参赛企业不过才两三岁。而这些年轻公司深耕的新赛道更是充满颠覆性。
不用电也能制冷?上海三开尔文新材料科技公司带来的无电制冷技术,堪称“向宇宙借冷”的绿色突破。创始人葛睿告诉记者,无电制冷的灵感源自南北极通过大气窗口获取宇宙低温的自然现象。团队模仿冰川雪层的多层结构,将金属氧化物压缩成薄板,利用空间辐射制冷原理实现无电制冷。
尽管三开尔文2023年才成立,但团队自2019年就开始技术攻关。当时,国际上生产的同类制冷材料成本高达每平方米10万元以上,通过在纳米材料中寻找微观结构相似的“同类替代”,团队终于将相关材料成本降至“百元级”。如今,公司聚焦高密度制冷整板研发,实验室机组制冷成本从每千瓦5000元降至2000元,一举突破产业化瓶颈。
与三开尔文同岁的上海思德克索生物科技公司,诞生于同济大学的实验室,专注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,计划于年底递交I期临床试验申请。团队发现,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含有的特异性小分子,既能促进受损肝细胞再生与增殖,又能强效抑制急性炎症反应。除了用于治疗急性肝衰竭,团队也在探索该技术在中风、哮喘、鼻炎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,持续拓展创新边界。
据统计,今年AI赛道的参赛企业占比近50%。今年4月成立的珑芯智农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。创始人兼董事长凃丽丽介绍,珑芯智农将AI语音交互融入农机作业,让农机设备、操作人员与后台系统实时对话,为农场管理降本增效,正计划下半年在崇明岛落地“无人智慧农场”。公司还洞察到国内农机机械厂商的出海需求,发力AI数字营销,为农机厂商生成3-5分钟多语言图像宣传视频,结合当地文化,助力厂商触达海外市场。
赛事搭建成长“加速带”
“想尽快将新技术落地。”创业团队们纷纷表达着对新机遇的渴求,而大赛恰是链接创新与市场的成长“加速带”。
去年将公司总部从外地迁至上海松江的宇石能源,以“150公斤级垂直起降复合翼氢能无人机”项目直击行业痛点。“150公斤级并非无人机载重的上限,但对氢能动力却是一道槛。”公司执行副总裁马明川话语间透着自信。这份底气源自团队的硬核实力——公司研发团队脱胎于航天十一院,曾参与神舟飞船等大国重器研发,在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领域握有核心技术。马明川深知氢能虽面临储运成本的现实挑战,却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,大赛正是让更多人看见氢能应用潜力的绝佳窗口。
对三开尔文而言,参赛是“向市场科普”的捷径。葛睿说:“无电制冷听着像魔术,通过国赛舞台,可以让更多潜在用户相信这种技术的可行性。”他透露,在去年的“海聚英才”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上,公司不仅收获了订单,还吸引到了销售合伙人的加入,他希望藉由更多像这样的平台,获取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机会。
思德克索则希望得到更多耐心资本的关注。公司总经理助理王舰表示,创新药研发周期长、风险大,国赛平台不仅汇聚了专家资源,也有嗅觉敏锐的投资人,“希望在这里遇见更多‘天使’,助力我们成为国内第一家把外泌体药物推到上市的公司。”今年6月,国家药品监管局药品审评中心首次明确将外泌体纳入“先进治疗药品”监管体系,这为公司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清晰路径。
2012年至今,“创・在上海”系列赛事累计吸引近7万家科创企业参赛,见证94家企业上市,1.7万家优质企业获得约20亿元市级创新资金资助。正如言挺所言:“企业来这里不仅是参赛,更是找寻通往未来的入口。”
融胜配资-融胜配资官网-实力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平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