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五十多元的工资相当于今天的八千元,这种对比十分引人深思。当时,月薪五十元的人不仅能够顺利上班,还能养活一家四口,并且还能攒下一些积蓄。那时,靠着如此工资,能够支持三个孩子的学业。如今却是,四个人努力工作,仅能养活一人,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七十年代,挣五十元确实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收入,而现今月入八千的群体,真实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却寥寥无几,主要是那些在办公室享受空调或居家享乐的人士。
六七十年代,只要家中有一位成年人工作,按月收入四十到五十元,就能够养活五口甚至六口之家,而几个孩子的上学费用也不成问题。作为亲历者,我深知其中的原因。在那个年代,工厂里根据工人级别发放工资,最高级别为八级工,每月的工资能达到八十多元。而那时市场物价的稳定更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。国家对各种日常物资如油、盐、米等都进行了规划和价格管理,比如大米每斤是零点一三九元,食用油五角三分,而猪肉则七角三分。学校的学杂费用也非常低,小学每学期只需五元,中学八元,这一切保证了那时家庭经济的相对稳定。
在那个时代,五十多元的工资甚至能够比肩今天的五千元。记得产妇在妇幼保健院分娩,一周的住院费仅需二十六元,现在若没有一万元的预算几乎都不够。而与此同时,有一首歌《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》,在那个时期,一分钱的购买力如同现在的一元。尽管时代在进步,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,但我们所需比的,不仅仅是这些物质,而是人们的幸福指数。即使生活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,但幸福感却在下降。
展开剩余64%再来看七十年代五十多元的价值,它的购买力其实相当于如今的八千多元。那时,我家花费一千多元建起了三间瓦房,而一个月五十元的收入,在三年内便能筹够全部房款,生活显得格外简单而美好。而现如今,女儿的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却要一百万,若年薪八千,一年也才九万六,十年才能购买到一套房子,这无疑给人很大的经济压力。
当时虽然工资不高,但食品的质量非常好,空气也十分新鲜,挖口井就能饮用水,癌症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。记得时候,学费一整年仅需五元,工房的租金每个月也敢于二元,而那五十块钱足以养活全家六七口人。而如今,虽然收入看似高,但每月的八千元却不具备七八十年代五十元的实际价值,那时的人才明白,月薪五十元的工作,竟然能满足一家四五口人的生活。
六七十年代,工资水平虽然远不及今天高,但那一时期的物价却维持了数十年都未曾变动,这在世界上都是一种奇迹。在那个年代,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烦恼,互相帮助、团结友爱的情谊弥漫在人间。
从两个角度来看,那时人们的需求较低,教育和医疗的开支相对较少,只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,整个生活节奏恬淡而知足。如今,人们的欲望普遍增高,教育、房屋和医疗的费用节节攀升,追逐未能满足的渴望而感到抱怨。如果单看基本需求,生活条件较之前有了显著改善,这是巨大的进步。然而,幸福指数似乎却降了下来,尤其是年轻一代。尽管经济条件相比过去好多了,但精神层面却显得有所欠缺。我初入厂时,自豪于被称为工人阶层,而当前,似乎我们只不过是底层的劳动者,鲜有人给与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胜配资-融胜配资官网-实力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平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